這兩個月跟診下來 Follow了幾個病人 有時候有效 有時候就病無進退
不過卻開始有點形成自己的用藥模式 果然是有實際在Practice 還是有差..
那天學長跟我們分享他的開方用藥模式是從八綱去思考
我回來後 自己想想 我比較偏向"氣血水陰陽"的切入
但其實問我是怎麼樣的系統 我倒還沒有想得很清楚..
也不是說跟主任學的啦 只是漸漸地抓到一點點訣竅..
但論起用藥的精緻度 還是差太多....
我覺得純虛&純實的病人太少 往往就是在虛實之間有所偏重
所以論虛實 我覺得我還抓不到比例 努力中..
習慣把病人的情況從氣、血、水去看.. 在婦科 的確血病就是多..
氣的方面 看是氣盛 氣虛 氣滯 盛者要給出路 虛者補氣 滯者行氣
從那個點去調? 從上焦?中焦?還是下焦?
血的方面 看是血少 還是血瘀
血少要補(補氣?補血?還是氣血雙補?)瘀者活血或養血
水的方面 看是津少 還是濕滯 甚至是痰濕
津少是要滋陰還是化津 濕滯化濕是要走表還是走下
痰濕要化走脾胃還是走肝脾腎
加上交叉之後 會產生 氣血不足 氣滯血瘀 氣虛血瘀 濕滯氣機 痰瘀互結....
氣血不足要補氣血 需要補多少? 是八珍就夠? 還是人蔘養榮湯?
氣滯血瘀要行氣活血 但氣滯的病本出在哪裡?
氣虛血瘀要補氣養血行血 補氣要補在哪? 養血活血用什麼藥?
濕滯氣機要利濕行氣並行 還是只要利濕就好了? 解表化濕行氣可不可以?
痰瘀互結光化痰祛瘀 要多久才能見效? 那氣機呢?
另一方面 陰陽的問題也必須考慮其中的比例..
不孕症的人工週期療法 講究的就是陰陽之間的比例..
濾泡期補陰血多些 排卵期行氣活血多些
黃體期補陽行氣重一點 經期活血祛瘀為主
但每個病人來 基礎的陰陽氣血就有所側重 那用多少份量來幫助她?
其實還蠻難的耶。。而且即使我心中有個底了 用藥&劑量總覺得還不肯定..
很多時候 主任在我的方上加減一點點的劑量 下次來 一些問題就沒了
或者學姐改了我一味藥 的確解了我一些迷思..
這果然是經驗啊啊啊啊~~ 我還嫩得很!
每一次開方 自己再回去看 總會覺得有地方不滿意...
即使病人下次回診說情況好多了 但還是有其他問題的時候 就又開始矛盾了..
因為我贊同學長&主任說的 要抓住病機的中心去破解
不然針對標證的確很容易 眩暈用半夏天麻白朮湯 下週來病人大多會說好一點
但如果真的已經解決了 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的小問題?
不過另一個問題也必須考慮 就是用藥時間多久的問題...
例如補陽藥、補氣藥的效果感覺很快 但是補陰藥、補血藥的效果就慢多了
但是如何在效果還不顯著的同時 繼續用藥&拿捏劑量 就需要更多思考了....
總覺得心有所得好像應該要寫下來 不然過陣子就忘光光了..
野人獻曝一下啦 :P
- Sep 25 Mon 2006 14:49
用藥的小小心得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