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選擇《道德經》作思索主軸,主要緣於我認知到,過去我個人長期的建築書寫,
一直無法與自體的文化思想有系統上的連結,明顯有過度依賴片段與橫向移植西方知識體
系的傾向,而這樣的事實是讓我近年來一直自覺不安的。這次的書寫,是想嘗試以本體文
化(本書以《道德經》)的思想作出發跳板,來重新觀視台灣當代的建築現象,看是否可
以建立起另一種觀看的視角。
這種另一視角的必要性,也是我這幾年越來越覺得迫切需要的。
台灣當代建築所賴以架構而生的平台,是西方的現代主義與其背後的價值體系,在整個二
十世紀華人建築歷經對異質體系蹣跚學步的痛苦後,自我體系與價值觀的建立,以及多元
的建築次文化中心(非西方單一中心)的逐漸形塑,或是建築界不當避免、必須勇於承接
的挑戰吧!
這本書就是我在這樣思考下的初步嘗試。
台灣正處在後工業全球化大環境裡,在資本、技術及論述上,只能扮演著分工體系下追隨
者的角色,因此目前的「橫向移植」現象(向西方與日本求經),自有其不可免的時代必
要性,但是「縱向生長」(與自己文化思想及社會現實接軌)的需求,因著時代主客觀環
境的演變,也當會開始有其可共生同存的角色位置出現來。以台灣建築現時的政治經濟與
社會處境來看,對客體的學習模仿與自體的聯繫生長,都有其各自強烈的需求必要性,二
者間也應當不是零和的鬥爭,而更可以是多元價值關係裡的互補共生。
所以選擇《道德經》作出發跳板,是因為我私心對其的喜愛,與相信其或具有能力,可以
平衡西方文明自文藝復興以降,個人中心價值過度膨脹,卻缺乏真實本體信仰可憑靠(上
帝逐漸淡出),與殖民帝國世代思想延續下,不能容許客觀異體思想體系作己身參考制衡
的問題,以及近世代對科技發展的過度依賴與崇拜,且太過相信積極作為與優勝劣敗,是
人類唯一可行進的價值方向。是企圖在這些觀點或有的偏差下,以東方哲學作逆向平衡思
考的嘗試,也同時作為台灣當代建築自身定位時的另一座標可能。
- Apr 30 Sun 2006 01:52
[文摘]阮慶岳--採玉須水碧 《弱建築》序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