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自己下不下流 我們再來看文章吧! :P
你是「下流社會」的一份子嗎?
首先,先來測試你的「下流度」。
接下來的12個問題,如果有一半回答為「是」的話,那你就是屬於「下流」的階層。
□ 1. 年收入尚未達到實際年齡的十倍(日圓)
□ 2. 只想輕鬆地過每一天
□ 3. 想過著像自己的生活
□ 4. 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 5. 凡事嫌麻煩,個性散漫,喜歡悶在家裡不喜歡出門
□ 6. 喜歡一個人獨處
□ 7. 覺得自己樸實、個性不起眼
□ 8. 流行跟著自己的風格走
□ 9. 有時覺得,吃東西是一件麻煩的事
□ 10. 常常吃零食和速食
□ 11. 時常整天待在家上網、打電動
□ 12.未婚(男性33歲以上、女性30歲以上)
前言:從「中流化」到「下流化」
中流社會是戰後的日本,也就是從1950年代後半期到1970年代前半期,高度經濟成長期之下
所發展出來的社會型態。到1950年代為止,日本是由少數的「上流」(即使不工作也很富裕的有
錢人、資本家、地主等)和多數的「下流」(無論如何工作也無法成為有錢人的貧窮人)所形成
的社會。
經濟高度成長導致「新中產階層」的增加。所謂的新中間階層是指以薪水階層為主,雖然沒什麼
財產,但所得逐年增加,且預期生活水準也能夠逐漸提升的人們。特別是,在經濟高度成長期從「下
流」提升至「上流」的人逐漸增加,形成「下流」階層中流化的現象。但是,目前階層差距之擴大,
主要是由於「中流」階層正往「上流」和「下流」兩個階層移動,形成兩極化的狀態。雖然是兩極化
的發展,但是由「中流」階層提升至「上流」階層的人較少,而由「中流」階層下降至「下流」階層
的人較多。也就是說,「中流」階層下流化的現象正在發生。
當然,這裡所指的「下流」階層並不是「下層」階層。一般認為,「下層」階層是一群過著有
一餐沒一餐貧困生活的人。的確,接近如此貧困生活的家庭似乎正在增加當中。但是,基本上,本
書所探討的「下流」階層,是指「中下層」階層,和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沒有關係。但如果和
「中流」階層比較起來的話,似乎仍然感到些許的不足。
以1960年代為例,沒有電視的家庭很難說是屬於「中流」階層。但是,現在「下流」階層的
人們,擁有個人電腦、DVD放映機的大有人在。由此可以看出,單就所擁有東西之觀點來看,
「下流」階層並非是絕對貧窮的。那麼,到底「下流」階層有什麼不足呢?就是積極性。「中流」
階層當中,缺乏積極性因而逐漸下降或沉淪的人,就會淪落為「下流」階層。
而本書中所指的「上流」階層,是指「中上層」階層的人,並非那些只靠著利息就能夠生活
的有錢人。
積極性、能力低的為「下流」
究竟「下流社會」是個什麼樣的社會?爲了能夠具體的描述,我們必須了解人們日常生活
的情形,特別是其消費或生活的型態。但是很可惜的是,經濟學者或社會學者所做的階層研究中,
並沒有關於消費的相關資料。因此,我在2004年11月和2005年5、6月,進行了有關階層意識的
差別導致其消費行動不同的分析。從調查結果中也能看出,被稱為年輕族群的世代,也就是以
現在30多歲前半為中心的年輕世代,具有「下流化」的傾向。
由於這個世代的人口眾多,因此他們的動向對社會或消費的趨勢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
根據我的調查,在這個世代當中,特別是男性,生活水準為「中下」階層及「下」階層的占了
大多數。階層意識不只受到所得和資產的影響,學歷、職業也是重要關鍵。而且,除了自己的
條件之外,父母的所得、資產、學歷、職業等因素對於個人的階層意識也有相當的影響。此外,
更有趣的是,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階層意識和個人的性格、價值觀、興趣、幸福感、家庭背景
有很大的關係。
前文所提及的「下流度測試」,也是根據調查結果所歸納而成的。從測試的問題可以得知,
所謂「下流」,並非只有所得低,還包括溝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積極性、學習積極性、消費
積極性等;也就是說,對整個人生的積極性都比較低。那樣的結果造成所得無法提升,未婚的
機率也較高。而且在他們之中,漫無目的的閒逛、散漫的活著的人也不少,因為他們認為以這樣的
方式來過生活比較輕鬆。
現在的年輕族群,是在日本社會成為中流社會之後,所產生的世代。年輕族群以後的世代,
從未真正見過貧富差距懸殊的情況。這些年輕族群住在郊外新興的住宅區,有著相同的....
年收入相同的人,住在相同的房子裡、開著相同的車。優渥的生活使他們認為這些都是理所當然。
所以,基本上想要由「下流」階層提升至「中流」階層的積極性也就非常低,相同的,從「中中流」
階層提升到「中上流」階層的志向也很薄弱。甚至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從未想過會從「中流」
階層淪落到「下流」階層。
這道理就像爬山一樣,由於對山頂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期待,因此想登上山頂一窺究竟。然而,
在即將登上山頂之前,若是已滿足於當前的風景,或是認為山頂上應該沒有真正想要的事物時,
那麼任誰都會失去繼續攻頂的動力。
折扣店裡販賣著令人無法置信的超低價商品,甚至連經典的歷史名曲專輯,也只要百元(日
圓)。這樣的時代可說是,連想要努力工作也會被認為奇怪的時代,因此大家順理成章可以
過著漫無目的的生活。
這個以年輕族群為中心的社會,和之前的社會是不同的。即使是同時間進入社會開始工作
的人,過了30歲,大家薪水的差距可能變成好幾倍。極端來說,整個社會就是由少數像堀江貴文
那樣的人、大量的打工族、失業者,以及無職業者所組成。若是整個社會充滿了很上攀升的積極
性,那麼即便是缺乏這種積極性的個人,都可以搭上這個上升潮流,不知不覺中隨著上升。
但是,如果整個社會停止上升的話,那麼只有具積極性和有能力的人可以往上攀升,不具備這樣
能力的人則會往下沉淪。
以這個時代為前提,當下年輕世代的價值觀、生活、消費逐漸改變的模式,是本書所要討論的
最大主題。
階層化社會的價值觀
如第1章所提及的,若是階層化現象持續發展下去,整個社會將逐漸分裂成幾個不同的族群。
在此之前,我們可以先思考下列幾點。
1.有階層上升意願的人逐漸減少,而重視個人興趣、民間非營利組織、認為義工工作勝於
一般工作或金錢的人逐漸增加。
2.階層上升意願薄弱的人當中,不想任職於一般企業,想藉由一技之長,以擁有更自由之工作
為志向的人逐漸增加。
3.截至目前為止,仍有一定的人數是擁有階層上升意願的人,而其中又以女性增加的比例較大。
而且上升意願較強的人,在成果主義體系、外資體系或投機企業中,可以獲得更多的所得。
4.想要成為高階層次家庭主婦的女性,不會輕易的因丈夫的經濟能力而減少。
女性的分裂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以階層志向是上升還是維持現狀,以及工作方面是偏向職業志向還是
興趣志向(女性則是職業志向,還是家庭主婦志向),這兩個主軸來探討,看看男性、女性族群
分裂的狀況。
到1980年代前半期為止,女性的典型生活方式是家庭主婦,且占大多數。但是,自從1986年
「男女雇用機會均等法」實施之後,女性在綜合職(一般事務職)獲得高薪的人數增加,另一方面,
打工族或人力派遣的人數也開始逐漸增加。女性的生活方式變得多樣化,而且這個分裂的現象正在
持續進行當中。
(1)專職家庭主婦類型
高度經濟成長期之前,以家庭主婦為前提而成為專職家庭主婦類型的女性,應該只限於部分
生長在富裕家庭的人。但是由高度經濟成長期到1980年代為止,即使是與普通上班族結婚也能
達到生活水準的提升,因此成為專職家庭主婦類型的志向擴大至所有的女性。
事實上,在實施「男女雇用機會均等法」以前,從高中或短期大學畢業,以一般事務職為工作,
以「花漾OL」的角色輔助男性工作,期待在職場中遇見一見鍾情的男性,順利退休、到老,這樣的
人生經過是一般女性的理想。但是在實施「男女雇用機會均等法」以後,從四年制大學畢業的
女性,被鼓勵從事一般事務職,並與男性一起工作,而專職家庭主婦類型的生活方式,一時間
被部分人視為配合男性方便的「傻女孩」。
在稅制方面,配偶者扣除的消失,顯示出政府認為家庭主婦是「缺乏生活積極性的米蟲」
的想法,這也代表了近年來對於家庭主婦形象看法的改變。儘管如此,對一般女性來說,能夠
成為富裕人家的家庭主婦,仍有著相當大吸引力。況且,出忽意料之外的長期經濟不景氣,薪水
難以提高的情勢當中,誰也難以抱著將來能過富裕生活的希望,專職家庭主婦類型的生活方式,
反而是利用女性的最大價值,也可以看出是爲了得到寬裕生活,再度被評價為最具戰略性的生活
方式。近幾年,「名古屋女孩」之所以引人注目或許就是這個原因。
注:穿著保守且帶點粉紅色,頭髮往內側弄捲,喜歡名牌的女性。以名古屋地區居多,因而
稱為名古屋女孩。
她們就是典型的富裕階層或是中產階級的子女。從有名的女子短大或女子大學畢業後,靠著
父母的關係進入具有影響力的大企業就職,或者是從以前就在家幫忙做家事,白天和母親一起
優雅的購物或做料理。這樣一來,親子共同維持現在的階層和生活水準,或是進而讓他們結婚
也是被認為理所當然的。在消費方面,汽車、住宅、時尚、室內裝潢等,全都講求高級,而且
為了維持目前的社會階層,接受考試、英語教育等,因此要支付的教育費很多。
成為專職家庭主婦類型是困難的
但是,身為以專職家庭主婦類型為志向之家庭主婦的經濟來源,意即,期待自己有高所得
或今後所得能增加,而希望女性能辭掉工作的男性正在減少當中。如同慶應大學樋口美雄教授
所指出的,這是因為丈夫的所得差距有擴大且固定化的傾向。(樋口美雄編『日本の所得格差と
社会階層』)因此,希望女性在婚後也能繼續工作的男性正在增加當中(由國立社會保障・人口
問題研究所的「第12回出生動向基本調查」也可以看出,希望將來婚後妻子能當個家庭主婦的
未婚男性,在1987年占38%,到了2002年已經減少至18%)。
因此,以專職家庭主婦為志向的女性,且希望能繼續保有此種人生理想之可能性也較以前
來得低。雖然不是億萬身價的顯貴人士,但大多數女性認為,年收入700萬日圓以上的男性
依舊是比較好的選擇(表1-2)。但具有這樣條件的男性畢竟是少數,於是男性爭奪戰就此展開。
爲了在這場戰爭中贏得勝利,外貌姣好、性格好、家世好、頭腦好是必要的條件。無法充分
具備這些條件的 女性,就要忍受收入較低的男性,如果不想這麼屈就的話,就會使自己陷入單身
生活,繼續過著「干物女」般的上班女郎生活。
注:「干物女」是hiurasatoru的漫畫「螢之光」中所使用的詞。主角雨宮螢在20多歲放棄談戀愛。
每天下班後直接回家,一個人看著漫畫、喝著酒,假日躲在被窩,過著無所謂的生活。
覺得這樣過生活就很幸福的女性就是「干物女」。
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book/book.jsp?idx=1&pageNo=1&PRODUCT_ID=2680169204006
- Jun 29 Thu 2006 11:15
[文摘]三浦展:下流社會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