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負債的青春,能不有喟嘆?──寫在2006反高學費日之前

文∕蔡依伶(國北教大台文所研究生、反高學費行動聯盟)
文章的部落格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macondo&article_id=6263356

屢屢,當寒暑假即將結束,部分開放就學貸款的銀行,大多圍繞一圈圈長長人龍。妳∕你或留意到
甫成為借款人身分的學生,還帶著怯生生眼神,正重複填寫好幾張表格,契約上密密麻麻、細又小
的字,來不及看,在行員生硬語氣催促中,印上一個又一個紅色手印;這會兒剛成為保人的父親母
親,也跟著蓋上一格格紅色印子。他們有些不安地整整上衣,額頭、頸後還有銀行強烈冷氣來不及
吹乾的汗漬,手裡拎著安全帽,得馬上趕回去賺錢。

霎時,妳∕你真不想再唸書了……

根據教育部委託政大教授研究指出,如果一個家庭欲培養一名私立大學學生完成大學學業,生活費
加上學雜費,四年下來必須負擔達94萬多元;即使是人人擠破頭的國立大學,也有80萬多元的支
出。於是,近三年,每學年都有70萬人次申請就學貸款,台灣高中職以上的學生,平均每五名學
生,就有一人是「學貸族」。與十年前相比,學貸族暴增16.1倍!教育部承認,台灣目前正處於
學貸的高峰期。

每位學貸族,必須在大學畢業一年後開始償還貸款。但是,妳∕你很可能要到畢業半年後才找到第
一份全職工作。光是學貸債務,國立院校畢業生每名至少負債25萬,私立院校畢業生的學貸債務更
超過40萬,而台灣卻大多是私校生,占七成。

事實如此,但直到現在,台灣的年輕人還要面對如此論述:一、教育部認為,與美國與鄰國日本相
比,台灣學費並不貴;二、阿扁總統指出,教育是個人投資。

學費昂貴與否?教育部一直是以各國學費的絕對值相比較,因此,與幾乎是全球最貴的長春藤私
校相比,教育部斷定台灣學費根本不值人家的零頭。但我們生活在台灣,領的是本地水平的薪資,
學費需與薪資相較。教育部漠視台灣社會新鮮人起薪正不斷下降、學費卻不停調漲的現況。按
勞委會統計,1999年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是27,000元,到了2004年卻縮水26,000元,而工運
活躍的韓國,其大學畢業生起薪達台幣62,000元。甚且,台灣所謂月薪低於兩萬五千元的「低
薪族」,於2005年更高達15萬4千人。兩萬五、六的薪資要維持生活便已勉強,還要償還就學貸
款、甚至生涯規劃?怪不得台灣生育率低迷、青年不婚比率節節上升;因為高學費,台灣青年
成家立業與自我實現的願景皆被迫延後。

此情此景,阿扁總統卻聲稱:教育是個人投資!此言沒有扭轉自國民黨政權以來年年調漲的
學費政策,更進一步合理化了學費年年調漲、教育預算年年下降的自由化政策。與十一年前
相比,94學年度的學雜費指數為104.19;83學年度只有65.04。教育部對每個大學生的教育
經費投入,從83年學度的19萬5千元,下降至94學年度的14萬9千元。

今年三月,法國政府無視國內嚴重的失業問題、高達20%的青年失業率,強制推動《首次雇用
契約法》(CPE),該法案授權雇主得不需任何理由,即可任意解雇26歲以下的青年受雇者。此
政策迫使百萬法國人走上街頭,癱瘓全法國,終於使德維爾班內閣收回該法案。法國青年在
文宣上將自己比喻為資本主義裡的可拋棄式商品:「用過即拋的刮鬍刀;用過即拋的年青人」,
這個比喻精準地點出在這個社會,所謂受雇,即勞動力的販賣。無論我們是高中職畢業、大學、
乃至研究所畢業,最終都將我們所學貢獻給企業主,那麼,誰才是「使『用』者付費」邏輯裡的
真正使用者?誰該來投資教育?

高學費不是少數人的問題,青年貧窮化更不是少數人的遭遇。
在這充滿蟬鳴、祝福的畢業季,但願,終有一天,我們的青春,都無需喟嘆。

(本文同時刊登在「反高學費行動聯盟」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highfigh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wnbear 的頭像
    dawnbear

    粉紅色熊熊

    dawn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