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蘇子降氣橘半歸,前胡桂朴草薑隨。下虛上盛痰喘嗽,或加沈香去肉桂。

From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蘇子降氣湯
治男、女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
虛煩引飲,頭目昏眩,腰疼腳弱,肢體倦怠,腹肚廣刺,冷熱氣瀉,大便風秘,
澀滯不通,肢體浮腫,有妨飲食。
紫蘇子 半夏(湯洗七次)各二兩半、川當歸(去蘆)兩半 甘草(爁)二兩
前胡(去蘆)厚朴(去粗皮,薑汁拌炒)、各一兩
肉桂(去皮)一兩半(一本有陳皮去白,一兩半)上為細末。
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二片,棗子一個,紫蘇五葉,同煎至八分,
去滓熱服,不拘時候。常服清神順氣,和五臟,行滯氣,進飲食,去濕氣。



From 《常用中藥配伍與名方精要》p707
《本草衍義》:"蘇子辛溫,歸肺、胃、大腸經。治肺氣喘急。"
《藥品化義》:"蘇子主降,味辛氣香主散,降而且散,故專利鬱痰。
咳逆而氣升,喘急則肺脹,以此下氣定喘。
膈熱則痰壅,痰結則悶痛,以此豁痰散結。
經云膻中為上氣海,如氣鬱不舒,痰咳發熱,似弱非弱,
以此清氣開鬱,大為有效"
本方中蘇子降氣祛痰,止咳平喘,伍入半夏、厚朴、前胡加強祛痰,止咳平喘,
諸藥合用以治上實之有餘;肉桂溫腎祛寒,納氣平喘;當歸養血補肝,二者同以
溫補下虛,又能治咳逆上氣;略加生薑、蘇葉以散寒定肺;甘草、大棗則和中調
藥。故全方治療法則依據其所謂上實,是指痰涎上壅於肺,致肺氣不得宣暢,而
見胸膈滿悶,咳喘痰多之症;下虛是指腎陽虛乏,一則可見腰痠腳弱,二則腎不
納氣,呼多吸少,喘逆短氣,三則水不化氣,而改水泛為痰,外溢為腫。本方治
療採取治上顧下,但急則治標,故以降氣平喘、止咳祛痰治上實為主,溫腎納氣
治下虛為輔也。又如汪昂:"蘇子、前胡、厚朴、橘紅、半夏皆能降上逆之氣,兼
能祛痰,氣行則痰行也。數藥亦能發表,既以疏內壅,兼以散外寒也。當歸潤以
和血,甘草甘以緩中,下虛上盛,故又用肉桂引火歸原也。


蘇子降氣湯(和劑局方)
組成成份:紫蘇子、半夏、前胡、厚朴、當歸、陳皮、肉桂、甘草、生薑、大棗。
功能:降氣平喘、袪痰止咳。
主治:喘咳短氣、痰涎壅盛、胸膈滿悶、上盛下虛或腰疼腳弱
肢體怠倦或肢體浮腫、舌苔白滑或白膩。
臨床應用: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腳氣。
方解:本方主治上盛下虛之喘咳、以上盛為主,故治宜降氣平喘為主,溫腎納氣為輔。
方中蘇子降氣平喘;半夏燥濕化痰;厚朴下氣消痰;
前胡宣肺降氣;肉桂溫腎納氣以平喘;
當歸養血潤燥並主咳逆上氣;
甘草調和諸藥;生薑、大棗和中袪痰散寒理氣。
諸藥合用,降氣與納氣同用,以降氣為主,使氣降痰消,則喘咳自平。
辨證:(1)喘嗽氣急。
(2)咳痰清稀。
(3)呼多吸少。
(4)舌淡苔白滑。
(5)上盛下虛(呼吸促迫及足冷)
藥方加減:
1.氣虛:加人參、五味子。
2.腎不納氣甚者:加人參、胡桃、蛤蚧。
3.咳喘氣逆:加沉香。
4.喘嗽多痰:加貝母、杏仁。
5.嘔吐痰涎:加茯苓、桔梗。
6.胸膈痞滿:加柴胡、黃芩。
7.惡寒無汗:加麻黃、杏仁。
8.嘔逆者:加代赭石。
9.風寒喘嗽:合定喘湯。
10.痰飲喘嗽:合二陳湯。
附註:1.忌生冷、肥膩飲食、避風寒。
2.對肺腎兩虛之喘咳及肺熱痰喘均不宜使用本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wnbear 的頭像
    dawnbear

    粉紅色熊熊

    dawn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